一流学科团队

汇聚顶尖人才,引领学科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健康中国

昆明医科大学地方特色脑血管病防治学科团队

18
团队类型:培育团队
团队负责人:汤志伟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第一附属医院
团队由10人组成,依托云南省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心、云南省神经心脏临床医学中心、云南省内分泌疾病临床医学中心等平台,以“云南地方特色脑血管病防治”为目标,探索云南地方特色脑血管病发病和预后危险因素的特征,筛选不同地区和民族脑血病生物靶标。搭建云南地方特色科研平台和团队。团队打破学科壁垒,聚焦“云南地方特色脑血管病防治策略”。立项以来获批国家自然基金1项、科技部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云南省教育厅科研立项2项,新增外来研究经费300多万,发表SCI文章6篇,获云南省兴滇英才医疗卫生人才2人,云南省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4人(医学高端3人、带头人1人),培养博士1名(2024年11月毕业)。

研究方向:云南地方特色脑血病的生物靶标和治疗药物探索

方向带头人:汤志伟

团队成员:邵建林、雷春艳、裴景春

研究方向:云南地方特色脑血病危险因素筛查与干预

方向带头人:史丽

团队成员:徐玉善、宁忻

研究方向:云南地方特色脑血管病健康行为促进策略

方向带头人:马芳

团队成员:邓兴力、白阳娟

昆明医科大学药物难治性癫痫外科诊疗新技术开发与应用团队

10
团队类型:培育团队
团队负责人:李经辉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第一附属医院
依托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级癫痫中心,与中国电子科学技术大学丁熠教授合作,在癫痫术前评估阶段,基于临床癫痫患者数据库,创新性的将头皮/颅内脑电信号与 PET-MRI 数据进行多模态融合,并通过深度机器网络学习方法,开发 AI 自动定位癫痫灶系统以及在线可视化软件模块,并积极推广应用,解决现有癫痫外科“定位难”的临床技术瓶颈。本研究通过医工交叉融合发挥各自专业特长,解决现有癫痫外科临床“定位难”的技术瓶颈。 依托云南省神经心脏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发展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在癫痫外科手术实施阶段,采用高采样率脑电系统对手术区进行扫描,利用高频信号对癫痫灶、灶周组织、脑功能区进行边界勾勒。根据术后随访结果,优化临床“最佳切除边界”。开发相应在线可视化术中监测软件模块,来提高癫痫外科治愈率,降低脑功能损伤。基于临床癫痫外科切除边界难以界定的难题,发挥神经电生理监测优势,与脑机接口企业开发临床急需技术并应用。 本研究依托云南省高校神经调控技术在功能神经外科的应用及临床研究科技创新团队,研究迷走神经电刺激(VNS)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具体机制。本研究中我们将首先研究大鼠 TLE 急性期、静止期和自发期 NLRP3 炎症通路和癫痫病理的动态变化,明确该通路与癫痫发生发展间的关系,并揭示 TLE 不同时期 VNS 对该通路和癫痫的调控规律。本研究立足于 VNS 使用中存在的临床问题,通过基础实验来解答问题,并最终指导临床应用。

研究方向:多模态集成融合精准定位技术在癫痫外科的应用及推广

方向带头人:李经辉

团队成员:丁熠、邹杨鸿、方东

研究方向:术中神经电生理优化癫痫灶切除边界的技术开发与应用

方向带头人:戚仁莉

团队成员:李世鹏、王为

研究方向: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作 用研究

方向带头人:余化霖

团队成员:陈玲、耿鑫

昆明医科大学慢性肾脏病与血液净化肾移植团队

14
团队类型:培育团队
团队负责人:樊文星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第一附属医院
昆明医科大学慢性肾脏病与血液净化肾移植团队以团队负责人樊文星教授为核心,由慢性肾脏病、血液净化和肾移植三个方向带头人和骨干成员等10人组成,依托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学科和器官移植学科,旨在建设具有地域优势和高原特色的学科团队,围绕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代谢性肾脏疾病、免疫性肾脏疾病、终末期肾脏病以及血液净化、肾移植领域等诊治方面开展系列工作,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提高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液净化治疗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使慢性肾脏病终末期患者肾移植术后存活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24年9月立项以来,团队负责人以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SCI学术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达20.4分,包括中科院JCR分区医学2 区TOP论文2篇),获得第十九批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等。

研究方向:慢性肾脏病

方向带头人:樊文星

团队成员:胡伟、赵一、周强

研究方向:血液净化

方向带头人:杨荆

团队成员:陶怡婷、顾伟男

研究方向:肾移植

方向带头人:刘涛

团队成员:李珍、李益飞

昆明医科大学胃肠肿瘤发生演化机制与精准诊疗学科团队

48
团队类型:培育团队
团队负责人:董超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第一附属医院
本团队是一支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青年科研力量,成员均为 45 岁以下的优秀博士,均有全国重点肿瘤研究机构学习经历。团队汇聚了国家优青、云南省名医、青年拔尖人才、兴滇英才等多位国家及省级高层次人才,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人才梯队。在专业领域上,团队成员深耕胃肠道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凭借扎实的研究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突破科研瓶颈。近五年,团队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Advanced Science、J Clin Invest、、J Exp Med、Cell Res、PANS和 Cancer Res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同时,团队共主持 10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荣获 6 项省级及其他科研成果奖,展现出强劲的科研实力与创新活力。团队成员专业互补、分工明确,以扎实的分子肿瘤学基础为依托,协同开展前沿研究,为推动胃肠肿瘤领域科研发展与成果转化提供坚实保障。

研究方向:方向一:胃肠肿瘤细胞起源与病理演化机制

方向带头人:董超

团队成员:钟兆铭、莫菲、吴莹莹

研究方向:方向二:胃肠肿瘤与其他器官互作调控机制

方向带头人:董超

团队成员:付桥粉、张旋、刘莹

研究方向:方向三:胃肠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异质性与精准诊疗

方向带头人:安利伟

团队成员:陈晓、袁博

昆明医科大学神经内分泌团队

40
团队类型:培育团队
团队负责人:付景云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第一附属医院
团队借助云南省内分泌代谢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和云南省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和研究中心力量,为提高云南省内分泌代谢疾病诊疗水平,积极将基础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率先在省内开展神经内分泌亚专业学科建设。长期与上海华山医院金垂体中心和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医院--布莱根妇女医院神经内分泌研究中心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引进国际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诊疗技术,开展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转化医学研究。创新技术研发方面主要开展:下丘脑垂体疑难罕见疾病AI识别技术的探索和应用;下丘脑、垂体激素脉冲模拟生理激素分泌,重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激素调节功能;下丘脑能量代谢平衡与糖脂代谢紊乱和生长发育障碍的相关研究;建立临床预测垂体瘤复发风险和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新技术探索,积极申请国家专利。针对下丘脑垂体内分泌代谢紊乱的疑难罕见疾病,结合基因检测与质谱分析,AI识别等先进的技术检测手段运用到临床诊断中,有利于提高疾病的准确诊断率和治疗效果。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域优势,积极开展 “一带一路”地区医疗信息化建设。培养神经内分泌学亚专业研究生队伍,为推动我省及其“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地区区域化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研究方向:神经内分泌疾病;生殖内分泌疾病;垂体瘤

方向带头人:付景云

团队成员:莫茵;邓兴力;徐玉善;李俊君;王路乔

昆明医科大学麻醉学团队

36
团队类型:培育团队
团队负责人:思永玉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第二附属医院
团队由思永玉、屈启才、杨柳、欧阳杰、陈莹、周臣、牛钦、张宁丽、谭苗、林岚等10人组成,依托昆明医科大学麻醉学团队,以“构建大平台,打造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培育大人才”为目标,打造或建设麻醉学科平台建设,提升其对科学研究与转化、人才培养等支撑作用。立项以来,获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3项云南省卫生厅-昆明医科大学联合专项项目,发表SCI论文2篇,1人获得云南省高层次卫生健康技术人才项目-医学学科后备人才。

研究方向:老年患者围术期脑保护

方向带头人:思永玉

团队成员:周臣、林岚

研究方向:肝脏、胰腺手术患者的肠道与肝脏保护

方向带头人:屈启才

团队成员:杨柳

研究方向:泌尿外科手术患者的肾脏与肠道保

方向带头人:欧阳杰

团队成员:陈莹

研究方向:老年患者围术期心脏保护

方向带头人:张宁丽

团队成员:谭苗、牛钦

昆明医科大学环境、遗传与肺癌发生研究团队

16
团队类型:培育团队
团队负责人:陈颖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第三附属医院
团队由11人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3名,依托肿瘤学、流行病与统计学等学科方向,以推动环境、遗传与肺癌发生研究领域的科学发展、提升区域性肺癌防治水平为目标,致力于建设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优势科研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肿瘤分子机制研究、疾病大数据分析等,特别在家族性肺癌机制、遗传变异-环境致癌物交互致肺癌发生以及肺癌易感人群早期干预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研究优势和学术特色,已初步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临床与基础一体化、聚焦高原地区肺癌流行特征”的研究体系。 立项以来,团队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新增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学术论文SCI论文5篇。

研究方向:肺癌高危人群暴露/遗传易感图谱构建与评估模型

方向带头人:李光剑

团队成员:陈艳、胡红艳、杨加鹏

研究方向:遗传变异-环境致癌物交互致肺癌发生机制

方向带头人:葛春蕾

团队成员:沈正海、彭文颖、石剑林

研究方向:肺癌易感人群早期干预新策略

方向带头人:陈颖

团队成员:彭一洲、杨凯云

昆明医科大学肺癌精准诊疗策略的转化应用研究团队

30
团队类型:培育团队
团队负责人:庄莉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第三附属医院
团队由10人组成,依托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空间多组学解析的临床肿瘤转移灶的免疫微环境基因表达特征”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免疫治疗耐受的免疫人源化肿瘤转移小鼠模型和体外3D共培养体系,从细胞-细胞互作角度,深入探索肺癌转移灶微环境脉管系统中特殊细胞亚群在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以及对转移灶中癌细胞向远处转移和逃避免疫监视的影响,并利用AI筛选结合功能研究发现这些靶点的新靶向干预手段。通过免疫耐药机制的探索、免疫获益人群的筛选以及药物的选择将大大促进肺癌精准治疗的进一步发展。立项以来,立项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项,发表SCI 论文1篇,发明专利1项。

研究方向:基于纳米芯片技术捕获CTCs结合单细胞多组学和空间多组学筛选肺癌免疫耐药治疗新靶点

方向带头人:邹畅

团队成员:王永生

研究方向:基于三维原代培养和PDX动物模型开发肺癌精准个性化用药新方案的临床一致性研究

方向带头人:庄莉

团队成员:李科、李俊、张利娟、李仕娟

研究方向:基于免疫人源化PDX小鼠模型开发肺癌免疫治疗个性化用药方案及其临床一致性研究

方向带头人:李高峰

团队成员:向旭东、李恒

昆明医科大学颌骨坏死机制及颌面缺损修复研究团队

28
团队类型:培育团队
团队负责人:王卫红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附属口腔医院
颌骨坏死机制及颌面缺损修复研究团队以云南特有地域、生态及生物资源等为特色,研究牙周疾病、口腔新材料、新药开发、颌骨坏死机制及颌面肿瘤术后缺损修复。团队有博士6人,在读博士2人,高级职称成员7人,师资队伍健全,临床技能过硬,积累了大量临床资料。在牙槽外科、颌面创伤及颌面肿瘤术后修复重建等的临床治疗及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治疗序列化、理论系统化、管理规范化、研究多方向和学科交叉结合的综合能力。团队“云南白药防治牙周病及相关系统疾病”获2021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多种复合组织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获2021年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三等奖,“游离腓骨瓣修复颌骨缺损”获2019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立项以来,获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重点项目1项,发表中科院1区SCI论文1篇。

研究方向:颌骨坏死机制及颌面缺损修复

方向带头人:王卫红

团队成员:肖玉鸿、杨娜、夏斌、钱叶梅

研究方向:牙龈及牙槽骨组织缺损修复

方向带头人:和红兵

团队成员:张明珠、李自良、谢亮琨、霍丽珺

昆明医科大学老年口腔疾病数智化诊疗团队

43
团队类型:培育团队
团队负责人:杨春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附属口腔医院
十八大以来实施的健康中国战略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倍受关注,老年人的口腔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基础,恢复老年人群口腔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本团队着眼国家健康战略需求,率先加强老年口腔医学学科建设,不仅有利于学科缩短与世界前沿的差距,也有利于服务云南大健康产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团队成员中正高3人、副高5人,博士6人,博导1人,硕导7人,45岁以下人员占70%;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重点项目1项,区域联合专项1项,科研经费总额179万元;建有云南省专家工作站1个,经费90万元。团队建设的两门本科生核心课程均获评省级一流课程。团队负责人具有30余年口腔医学医教研管的工作经历,具备带领和建设学科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附属口腔医院每年近50万人次的就诊量,有力支撑团队开展很多富有特色的老年口腔医学研究工作。团队拟围绕老年口腔疾病数智化预防诊疗体系构建这一目标开展老年口腔咀嚼功能恢复与重建的生理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通过“医学+”模式的学科交叉创新,构建老年人口腔解剖生理功能的数智化分析评估系统、老年人牙列缺损(缺失)快速修复的数智化临床路径、老年人牙列缺损(缺失)义齿修复仿生材料应用标准的质量评价体系。

研究方向:老年口腔生理功能基础研究

方向带头人:杨春

团队成员:翟洁梅、李旭东、霍丽珺、戴琳

研究方向:老年口腔疾病数智化诊疗体系构建

方向带头人:李星星

团队成员:林云红、盛讯、颜廷亭、刘丽

联系方式

  • 联系地址: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街道春融西路1168号
  • 联系电话:0871-65922555  联系邮编:6505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Copyright (c) 2007-2024  昆明医科大学  滇ICP备05001248号-2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