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科团队

汇聚顶尖人才,引领学科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健康中国

昆明医科大学重要致盲性眼病防治融合体系研究团队

26
团队类型:特色团队
团队负责人:钟华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第一附属医院
昆明医科大学重要致盲性眼病防治融合体系研究团队由10人组成,依托云南省临床重点专科、云南省数字化眼健康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整合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昆明理工大学医学图像AI团队以及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基础研究专家,组建而成的基础与临床交叉、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团队。以深化致盲性眼病的机制研究、推广致盲性眼病规范化诊断和干预、强化跨学科合作,推动眼科疾病防治技术的创新发展为目标,建立国际先进的眼科研究平台,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医学实验室、临床研究中心、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将为团队成员提供强大的科研支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立项以来,团队人员获批省级重点研发项目1项,发表论文3篇,获得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称号2人。

研究方向:致盲性眼病的数字智能化防治融合体系的开发与应用

方向带头人:钟华

团队成员:贺建峰

研究方向:糖尿病相关眼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治的研究

方向带头人:马嘉

团队成员:杨荻,李燕

研究方向:眼生物材料和药物的临床转化研究

方向带头人:周庆军

团队成员:席晓婷

研究方向:眼病流行病学与临床干预研究

方向带头人:张远平

团队成员:陶奕瑾,张宇鑫

昆明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学科团队

15
团队类型:特色团队
团队负责人:唐莉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第一附属医院
昆明医科大学生殖医学特色学科团队成立于2024年,由以唐莉教授为带头人的10人团队组成,含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4人,依托生殖医学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云南省人类精子库等平台,围绕如何逆转生育力下降趋势及降低生育风险这一重大科学问题,从生育力保护与保存、不孕与助孕、遗传与优生三个相关关联的研究方向,全面提升针对生殖健康风险的“防”“治”“安全”水平,形成特色突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学科团队。团队自立项以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1项面上,1项地区),发表SCI论文4篇,研究生获云南省教育厅项目1项。

研究方向:生育力保护与保存

方向带头人:唐莉

团队成员:付立杰、马誉铷

研究方向:不孕与助孕

方向带头人:饶猛

团队成员:马敬、文娅

研究方向:遗传与优生

方向带头人:赵树华

团队成员:赵子菡、刘江、王华伟

昆明医科大学智能影像精准医学学科团队

21
团队类型:特色团队
团队负责人:何波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第一附属医院
智能影像精准医学学科团队依托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学,围绕“医工结合”,基于结构影像学,拟通过人工智能结合大数据影像,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影像平台,开展骨肌系统、心脑疾病、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智能影像研究,助力实现影像精准诊断。团队拥有各种超高端、多模态影像设备,建有完整的医学影像存储数据库,是云南省临床重点专科,部分团队成员就职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长期从事磁共振成像方法及应用、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算法、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诊断等研究。立项以来,获批国自然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项,入选“兴滇英才支持计划”1项,获得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一门课程入选“2023 年全国高质量医学教师教学发展在线课程”。

研究方向:骨肌系统智能影像学

方向带头人:何波

团队成员:黄益龙、张振光、刘新

研究方向:心脑疾病智能诊断及新技术

方向带头人:赵新湘

团队成员:郭立、陈伟、隆晓菁

研究方向:肿瘤智能影像学

方向带头人:杨军

团队成员:张大福、李振辉、李俊

研究方向:中枢神经系统智能影像学

方向带头人:莫茵

团队成员:李烨、吴莉、李宗芳、程传力

昆明医科大学医学检验技术团队

19
团队类型:特色团队
团队负责人:邰文琳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第二附属学院
昆明医科大学医学检验技术团队创建于2024年,是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支持的特色团队,团队依托云南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云南省分子诊断研究中心、云南省一流专业医学检验技术、昆明医科大学检验技术研究科技创新团队的优势资源,聚焦与地区医学检验发展需求相适宜、具有深厚前期研究基础的4个研究方向:人工智能辅助识别细胞形态技术应用研究、新型分子免疫标志物研究、病原微生物快速筛查技术研究、肿瘤发生发展的基因转录及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打造一个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检验技术研究及转化平台,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医工结合课程及中外合作办学,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研究方向:人工智能辅助识别细胞形态技术应用研究

方向带头人:邰文琳

团队成员:邰文琳、匡骁

研究方向:新型分子免疫标志物研究

方向带头人:李娅

团队成员:李娅、陈冉、方黎黎

研究方向:病原微生物快速筛查技术研究

方向带头人:李庆蓉

团队成员:李庆蓉、郭萌月

研究方向:肿瘤发生发展的基因转录及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

方向带头人:刘子杰

团队成员:刘子杰、石琼、胡莹

昆明医科大学肺癌耐药机制研究及药物临床评价特色学科团队

25
团队类型:特色团队
团队负责人:杨润祥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第三附属医院
昆明医科大学肺癌耐药机制研究及药物临床评价团队由10人组成(其中正高5人、副高2人),依托肿瘤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生物信息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交叉优势。本团队通过建立肺癌数据库及生物样本库,利用多组学数据分析发现与肺癌耐药相关的生物标志物,通过基础研究明确肺癌耐药关键机制,开展肺癌药物临床评价,为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策略。团队主持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10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AMA、Nature Medicine、STTT、Cell Reports、Theranostic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荣获“兴滇英才-云岭学者”1人、“万人计划-名医”3人、“兴滇英才-青年人才”2人、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医学领军人才1人。作为分中心PI承接以肺癌为主的国际和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150余项,作为leading PI开展IIT研究2项。

研究方向:肺癌生物样本库建立和药物临床评价

方向带头人:杨润祥

团队成员:段林灿、陈雪梅、鲍明亮

研究方向:肺癌耐药机制研究

方向带头人:李孟鸿

团队成员:杨芳、吴皎

研究方向:肺癌多组学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处理平台

方向带头人:王巍炜

团队成员:寸玉鹏、彭文颖

昆明医科大学胃肠外科团队

46
团队类型:特色团队
团队负责人:李文亮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第三附属医院
团队有李文亮担任负责人,由李子禹、张小田、谢琳、代佑果、李振辉、程先硕、许宁、张旋、单丽宇组成,依托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云南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开展,本团队坚持“四个面向”,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重大关键问题,服务国家和云南省重大需求,以 “构建大平台,打造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培育大人才”为目标开展工作。预期成果1. 临床诊疗水平大提升: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深度合作,携手共建昆明医科大学胃肠外科一流团队。通过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技术创新,提升胃肠外科疾病的基础研究水平和临床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提高胃肠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2. 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一批新技术、新方法在临床的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3. 学科影响力大提升:通过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大人才培养,提升团队在胃肠外科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合作,深化科教融合、医(产)教融合;主办和承办各类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开展科学普及、行业人才培训,引领地方行业发展;增强学科辐射带动作用,为国际、国内标准制定提供依据等方面作出贡献。目前立项以来发表SCI论文8篇,中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篇,申报获批横向研究课题3项.

研究方向:以创新技术开发为导向的胃肠外科治疗

方向带头人:李文亮

团队成员:李子禹

研究方向:以新靶点探索开发为导向的胃肠恶性肿瘤精准诊疗

方向带头人:张小田

团队成员:单丽宇、程先硕

研究方向:以创新技术研发为导向的胃肠恶性肿瘤放射影像诊断和疗效评价

方向带头人:代佑果

团队成员:李振辉

研究方向:以基因组学新标记物研发为导向的胃肠恶性肿瘤遗传风险图谱构建

方向带头人:谢琳

团队成员:许宁

昆明医科大学骨与软组织肿瘤防治研究团队

41
团队类型:特色团队
团队负责人:杨祚璋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第三附属医院
团队由3名带头人、7名骨干成员组成,聚焦“三大方向”——骨转移癌综合防治、原发骨与软组织肿瘤防治和恶性肿瘤肺转移分子机制,立足于云南省骨与软组织肿瘤防治的资源优势,采取多学科、跨机构合作、创新的团队精神,紧密围绕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针对重大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攻关,特别是在骨与软组织肿瘤的病因、防治、基础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立项以来,团队成员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 收录论文8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为10.0;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人次);获各类人才称号3人次;2024年10月团队赴泰国清迈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访问交流,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2024年10月经云南省委组织部批准认定了“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康铁邦专家工作站”。

研究方向:骨转移癌综合防治研究

方向带头人:杨祚璋

团队成员:马翔、陈婷

研究方向:原发骨与软组织肿瘤的防治研究

方向带头人:谢琳

团队成员:李懿、叶丽娟、杨义豪

研究方向: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肺转移分子机制研究

方向带头人:姚志红

团队成员:陈勇彬、张晶

昆明医科大学复杂颅颌牙面畸形诊治技术团队

22
团队类型:特色团队
团队负责人:胡江天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附属口腔医院
昆明医科大学复杂颅颌牙面畸形诊治技术团队创建于2024年,依托于口腔正畸-牙周-修复-颌面外科-基础研究等多学科平台,由10名来自不同学科的带头人组成,致力于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团队及打造德才兼备的学科后备人才,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助力昆明医科大学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团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加速正畸牙移动,减少正畸并发症正畸临床特色技术和新型矫治器开发与应用研究;数字化 AI 技术在严重复杂的颅颌牙面畸形多学科协同临床诊疗;颅面部畸形软硬组织改建和再生机制研究等。立项以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项、省级重点项目3项;成功打造口腔数字化诊疗平台,组建MDT团队,加入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口腔正畸专科联盟;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中科院1区6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省部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1项;荣获省级人才称号4项。

研究方向:加速正畸牙移动临床特色技术及新型矫治器开发与应用研究

方向带头人:胡江天

团队成员:许艳华、周婷

研究方向:严重复杂的颅颌牙面畸型多学科协同临床诊疗

方向带头人:刘亚丽

团队成员:张明珠、史聪翀、马文

研究方向:加速正畸治疗组织改建及组织再生研究

方向带头人:刘燕

团队成员:杨禾丰、何光超

昆明医科大学颌面部组织工程与再生团队

3
团队类型:特色团队
团队负责人:杨禾丰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附属口腔医院
昆明医科大学颌面部组织工程与再生团队创建于2024年,是学校重点支持的特色科研团队。团队针对牙周病防治的重大需求,以颌面骨稳态维持机制为切入点,解析口腔微生态、多类型细胞在骨稳态维持和再生中的作用和机制,寻找牙周/骨稳态失衡的干预靶点,通过工程化囊泡体系构建治疗策略,为牙周疾病预警、预防和诊治新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牙周组织再生寻找新思路。团队成员年轻充满活力,科研热情高涨,聚集了生物材料学、微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口腔医学以及生物信息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骨干成员,立项以来,获批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项目,发表文章6篇。

研究方向:工程化囊泡与颌面组织再生

方向带头人:杨禾丰

团队成员:杨禾丰、黄金会、吴金燕

研究方向:口腔微生物与宿主互作机制

方向带头人:李桂鼎

团队成员:李桂鼎、彭艺、马丽娅

研究方向:牙周炎发生发展机制的生物信息学解析

方向带头人:孙喆轶

团队成员:孙喆轶、饶南荃

研究方向:骨/软骨发育与稳态调节

方向带头人:张俊

团队成员:张俊、刘曹杰

昆明医科大学皮肤黏膜损伤修复再生医学团队

39
团队类型:特色团队
团队负责人:杨新旺
立项时间:2024年9月
依托单位:基础医学院
昆明医科大学“皮肤黏膜损伤修复再生医学”学科团队由15人组成,重点服务于云南省一流学科重点支撑建设学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坚持基础和临床结合,以打造在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学科团队为工作目标。团队立足于云南省特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围绕高原光损伤皮肤病新机制解析、慢性难愈合性皮肤创面损伤修复再生、肠道黏膜屏障损伤修复再生与活性肽干预策略,形成"资源开发-机制解析-应用基础-转化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系列原创性研究工作推动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处于第一方阵,为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立项以来,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项、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3项、横向课题3项,总经费约500万元;在高水平国际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s、Exploration、Zoological Research、the FASEB Journal等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2人入选“兴滇英才”云岭名医、1人入选“兴滇英才”青年人才、1人入选云南省医学高端人才。

研究方向:高原光损伤皮肤病新机制解析与活性肽

方向带头人:杨智

团队成员:何黎、杨智、吴文娟、尹赛格

研究方向:慢性难愈合性皮肤创面损伤修复再生与活性肽

方向带头人:杨新旺

团队成员:杨新旺、刘乃心、唐璟

研究方向:肠道黏膜屏障损伤修复再生与活性肽

方向带头人:牛俊坤

团队成员:牛俊坤、张峰睿、文韵玲

联系方式

  • 联系地址: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街道春融西路1168号
  • 联系电话:0871-65922555  联系邮编:6505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Copyright (c) 2007-2024  昆明医科大学  滇ICP备05001248号-2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