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统筹分类施策 优化基础研究发展的良好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基础研究”作出更加深入和系统的阐述,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基础研究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

着力创新基础研究选题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这一重大论断对我国基础研究中科学问题的选题机制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针对国家战略导向型基础研究,要强化目标导向,加强战略研究和技术预见,精准研判制约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瓶颈中存在的基础科学问题,以重大技术和工程问题等应用目标倒逼基础研究,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以基础研究促进应用发展,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科学支撑。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明确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方向和发展目标,加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遴选评估,强化战略性基础研究部署。

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选择基础科学问题。针对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鼓励和支持科学家聚焦人类未知领域、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充分尊重科学家的灵感和学术敏感,建立面向科学前沿的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机制。在开展前瞻性、开创性、引领性的前沿探索过程中需要科学家充分发挥自主性,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同时,也要瞄准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有组织推进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努力在根本性的规律认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引领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

建立颠覆性、非共识基础研究选题发现机制。非共识的基础研究可能超越科学发展水平、研究思维定势或现有技术条件,创新失败的风险较大,因此,一直处于科研资助管理体系的边缘地带。我们要结合实际,加大对非共识、变革性创新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颠覆性、非共识基础研究选题发现机制,重视可能催生新学科、新领域或新范式的研究,激励新思想、新理论、新假说、新方法的创造。

开展有组织的大科学研究。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强化需求导向,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布局,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基础研究的组织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基础研究组织模式,开展有组织的大科学研究,加快实现从“在干什么”“能干什么”向“该干什么”转变。

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展有组织基础研究。新发展阶段,我国高校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在持续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加快改革科研组织模式,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科研。以自身学科优势为基础,全面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瞄准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统筹制定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和科技创新等专项规划。围绕“四个面向”,组织重大任务,推进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推进创新任务导向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大团队建设,长期坚持、长期积累,力争不断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

强化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基础研究。国家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不仅要有选择地开展前瞻性、开创性、引领性的自由探索,更要强化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把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的定向性、体系化基础研究作为主要任务。充分利用基础研究相关重大任务、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等举措,积极推动课题组群、实验室群、国重群等多团队协同合作,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着力开展建制化大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大平台和综合性优势。

激励企业加强基础研究。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不够,能力和水平不高,是制造业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要从制度层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进一步加强企业在基础研究项目形成、投入、组织、评价方面的参与度与话语权。注重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推动更多任务由企业提出,由企业作为研究主体完成。科技领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在企业开展基础研究中发挥示范带动、攻坚克难作用。

营造良好的基础研究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让科学家潜心搞研究。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对持续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要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大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大胆选拔使用优秀科学家领衔担当各类重大任务,在任务中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各类重大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更好发挥高校和国家科研机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为基础研究提供规模宏大的后备力量。同时,大力推进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创造更多机会让国内科学家活跃在国际科技舞台,吸引更多优秀外籍科学家来国内交流。

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评价制度。科技评价制度是基础研究创新活动的风向标,是引导和促进基础研究的重要指挥棒。要加快建立以创新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基础研究评价制度。通过科学评价,鼓励引导科研人员潜心基础研究,坚决破除“四唯”,切实改变不同程度上存在的跟踪模仿的思维惯性和跟风逐热的盲目倾向。支持和激励科学家增强创新自信,改变长期跟踪、追赶的科研惯性,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挑战科学和技术难题,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

加大稳定支持的力度。基础研究往往周期较长、难以预见,需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长期跟踪。我们要加大对杰出科学家、重点团队、重点基础研究项目持续稳定支持经费的力度,提升精准配置资源的水平,营造长期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鼓励科学家大胆探索,打造一批敢于啃硬骨头的基础研究战略科技力量。


联系方式

  • 联系地址: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街道春融西路1168号
  • 联系电话:0871-65922555  联系邮编:6505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Copyright (c) 2007-2024  昆明医科大学  滇ICP备05001248号-2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