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一:乳腺癌关键靶点和标志物鉴定
负责人:陈策实 (重点实验室主任)
学术骨干:李杰、朱曦
小组成员:张媛、严飞、刘佳慧、李臻、赵平
陈策实,曾经担任中国科学院、云南省动物模型和人类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6年。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2010 年获得云南省“引进高端科技人才”,2011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3 年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8 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云南省云岭学者,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云南省和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获云南省和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国内、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近十年来被邀请做学术报告700 多场次,长期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国家奖励办以及各个省科技厅担任评委,连续举办了12 届乳腺癌干细胞高峰论坛。主持了中国科学院干细胞先导专项子课题、中国科学院“器官重建与制造”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抗肿瘤药物的个性化分层研究抗肿瘤药物新靶标的发现与验证子课题。陈策实研究员担任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上皮间质相互转换在乳腺(癌)干细胞中的功能、分子机制和应用研究”首席科学家,云南省生物医药重大专项项目“乳腺癌类器官库及靶向示踪诊疗技术平台建设和运用”负责人。在乳腺癌干细胞领域是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科学家,连续入选2021、2022和2023年度爱思唯尔基础医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150 余篇SCI 论文,包括通讯作者的Advanced Science(2), J Clinical Investigation,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3),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3), Cancer Research(2)等论文,获得发明专利3 项。被引用9100 多次,H 指数55,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执行主编,Cancer Science 副主编, Cancer Letters, J Genetics and Genomics, Cancer Biological Medicine, Zoological Research, Cells 和JBC 编委。
李杰,从事DNA相关的特征研究以及乳腺癌研究长达13年,期间积累了丰富的DNA和乳腺癌领域研究技术和经验,近年来借助生物信息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与人类复杂疾病相关的biomarker识别、cfDNA液体活检的临床应用及基因多组学的分子机制。成功识别了肿瘤病人与健康个体之间的生物标志物差异,以及不同肿瘤组织来源的差异性。在博士研究期间,主要研究DNA在泛癌早筛中新特征的建立和应用,并成功在大量数据中挖掘和验证了与乳腺癌异质性相关的基因。这些研究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材料基础。此外,申请人在DNA特征建立以及乳腺癌复发研究等领域发表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共计发表13篇SCI论文,近三年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的主要代表作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 (IF=20.6), Nature Metabolism(IF=20.8)、Cell reports medicine (IF=16.9)、Microbiome(IF=16.8)、Clinical Transitional Medicine(IF=11.5)期刊,授权了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基于cfDNA组学特性的癌症无创早筛方法。发明人:蓝勋;季加孚;步召德;李杰;陈佳辉;孙克用;孙欣。专利号:ZL202110118814.5。授权公告日:2022年7月19日)
朱曦,聚焦生物医学光学技术创新及肿瘤转移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成果。自主研发多通道活体荧光流式细胞仪,突破传统检测局限,首次实现循环肿瘤细胞(CTC)活体动态时间分布监测,揭示其生物节律性分布特征,该成果发表于光学顶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并被国际同行多次引用和验证。相关技术还被成功应用于临床问题研究,首次揭示了射频消融术诱导CTC播散的现象,并提出了术前酒精注射的干预策略(European Radiology Experimental 2023; Cytometry Part A 2021),为肿瘤微创治疗的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正着力建立基于光片成像的三维脑/肺转移-微环境互作时空分析体系,实现了从二维观察到三维动态解析的研究范式转变。该技术体系将为深入理解肿瘤转移的器官特异性及微环境调控机制提供强有力的研究工具。目前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以第一(含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目前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以第一(含共同)作者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IF=20.6)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篇。
方向二:乳腺癌免疫微环境
负责人:李富兵(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学术骨干:申秋硕、刘文婧
小组成员:周婧娥、李佳颖、王海燕
李富兵,昆明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导,云南省乳腺癌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蛋白翻译后修饰(泛素化)调控肿瘤转移和肿瘤免疫的作用与分子机制。获2019年度“博新计划”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主持云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和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基础研究联合专项重点项目,参与云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乳腺癌类器官库及靶向示踪诊疗技术平台建设和运用”项目(骨干成员)。近年来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J Clin Invest,J Adv Res,J EXP CLIN CANC RES,Cell Death Dis,ACTA PHARMACOL SIN,Int J Biol Sci,Theranostics和Zoological Research等杂志发表多篇SCI论文。获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称号。近年来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J Clin Invest,J Adv Res,J EXP CLIN CANC RES,Cell Death Dis,ACTA PHARMACOL SIN,Int J Biol Sci,Theranostics和Zoological Research等杂志发表8篇SCI论文。
申秋硕,昆明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2019 年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基础医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G蛋白偶联受体与乳腺癌和消化道肿瘤的分子机制与靶向药物研究。现已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包括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含共同)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Biology Direct和Cellular Signalling等发表论文7篇。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等项目,获云南省“兴滇英才”青年人才称号。
刘文婧,昆明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和DNA损伤应答与肿瘤放化疗抵抗。近五年,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含共同)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如Advanced Science、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Cancer Let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和Cell Death Discovery等发表研究论文10篇。成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中国博士后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方向三:靶向乳腺癌的药物研发
负责人:晏姗
学术骨干:张龙龙、陈亚娟
小组成员:张志毕、曾跃勤、赵永芳
晏姗,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第一批“兴滇青年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相关信号转导机制及肿瘤的药物治疗。先后主持教育部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1项、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1项、昆明医科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1项。昆明医科大学“百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昆明医科大学“海棠青年”,入选昆明医科大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选-“乘风”人才培养计划。在The EMBO Journal、Cell Death and Diseas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对外交流组成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云南省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常委;云南省计算机学会医工融合生命与健康专委会委员;云南省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得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三等奖、中华医学会细胞生物学分会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昆明医科大学“伍达观奖教金”二等奖。
张龙龙,副研究员,博导,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和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抗乳腺癌化合物的活性研究、作用机理解析和药效评价。近5年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 (含共同) 在Natl Sci Rev、Sci China-Life Sci、Acta Pharmacol Sin、Cancer Lett、J Agr Food Chem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2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共2项;主持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项目、云南省“兴滇英才”青年人才项目、云南省科技厅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云南省博士后研究项目、昆明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培育学科团队等。
陈亚娟,高级实验师,硕士生导师,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入选昆明市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抗肿瘤化合物的活性研究、作用机理解析和药效评价。中国药理学会教学与科普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委员;云南省转化医学学会消化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校级科研项目8项,以通讯/第一作者身份正式发表或接收SCI研究论文8篇。2024年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5)
方向四:乳腺癌类器官及其临床转化
负责人:聂建云
学术骨干:黄胜、刘德全、陈文林、唐一吟、易子寒、叶丽娟、戴学勤
小组成员:王丽、郭瑢
聂建云,云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乳腺外三科主任医师,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医学学科带头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从事乳腺癌临床诊治、教学及基础研究工作26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际合作课题、省级部级课题及厅局级课题20余项,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在Cancer Res和PNAS等杂志发表医学论文50余篇。
黄胜(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云南省肿瘤医院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乳腺外科一病区副主任医师,师从吴炅教授,云南省高层次引进人才,云南省兴滇英才,获云南省高层次人才三等奖,任云南省乳腺癌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为昆明医科大学创新团队、优势团队核心骨干。擅长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尤其是乳腺癌的综合性治疗的全程管理。手术以微创手术、乳腺恶性肿瘤相关整形保乳、乳腺全切后(腔镜下)假体重建等见长,并率先在省内成功开展游离皮瓣乳房重建手术,获全国乳腺癌重建手术一等奖。能为不同患者提供合适的手术选择,并擅长淋巴水肿手术及综合治疗。并重生存质量与生活质量,对转移性、难治性乳腺癌有深入研究可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亦可提供乳腺癌相关遗传学咨询及乳腺疾病预防保健咨询。任中国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常务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整形美容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预防医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女医师协会外科学专业分会委员,云南省乳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乳腺癌亚专业组专家,云南女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肿瘤分会委员。2016年获云南省肿瘤医院引进高层次人才;2017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9年获云南省引进人才补贴三等奖;2022年获全国青年医师乳房重建二等奖;2024年获全国乳房重建医术家一等奖。
刘德全,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外一科主任,开展乳腺癌的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临床综合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先后担任国家癌症质控中心乳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专业学组组长、云南省医师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在Clinical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篇;主编专著3部。
陈文林,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外科二病区主任,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医疗卫生人才”;云南省肿瘤治疗学学科带头人;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省医院协会乳腺外科专业委员主委;乳腺外科专业会主委。现已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包括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含共同)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JBC等发表论文2篇。
唐一吟,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外科一病区主任;中国女医师协会整形美容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三届常委;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淋巴水肿学组第三届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长江学术带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乳腺癌筛查和诊疗质控专家小组 副组长云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整形与微创学组组长;云南省预防医学会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预防医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云南省医师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第?届委员会常委;云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常委;云南女医师协会外科分会 常委。共计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4篇,主编专著3部,近三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的主要代表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aging Systems And Technology等发表论文4篇。2012年获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三等奖;2015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易子寒,云南省转化医学学会胸部肿瘤学分会委员,云南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抗癌协会第二届肿瘤靶向治疗委员会委员。参与发表论文17篇。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篇,发表在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等,主编专著2部,参与授权专利3项。
叶丽娟,博士,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擅长于乳腺肿瘤、脑胶质瘤、骨与软组织肿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病理诊断,主持中国级及省部级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10篇及北大核心期刊论文多篇,主编及参编专著3部,云南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分子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十三届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分子病理协作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西南学组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会议壁报展示2次。
戴学勤,遗传学博士,任昆明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获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青年人才称号。主要研究领域为肿瘤发生发展机制解析、乳腺和乳腺癌类器官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各1项;主持云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2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云南省科技厅生物医药重大科技专项1项、横向项目1项。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PNAS、Ageing Research Reviews、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等高水平杂志发表SCI学术论文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