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性歧视

  1.实验等级:



  2.实验类型:信息与决策



  3.所属课程:实验来自Charles Holt的实验设计。用于再现统计性歧视形成的过程,能够观察主要变量要素是如何影响和产生统计歧视现象的。统计性歧视被广泛应用在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研究招聘者在招聘过程中,形成对特定群体(如求只者在性别、学历、城镇差异等条件上的差异)的歧视现象。



4.实验简介:1972年,美国学者菲尔普斯在《美国经济评论》中,正式提出统计性歧视模型。统计性歧视是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作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佣标准而产生的歧视。统计性歧视将个人的群体特征类型化,减弱了个人对教育和培训进行投资的激励,从而反过来又强化关于原有群体特征的成见,而这将导致经济的无效性。人们最常见到的"统计性歧视",就是"唯学历论"。统计性歧视理论认为,统计性歧视的根据在于信息的不完全,以及获取信息需要支付成本,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佣时,往往将求职者的群体特征推断为个体特征,这种做法会使不利群体遭受统计性歧视。如果不利群体额总体统计性特征中,个体差异越大,那么利用群体特征来推断作为甄选标准的代价就越高。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这仍是不完全信息下的高效率的做法,与雇主利润最大化目标是一致的。需要注意的是:统计性歧视不仅能将个人的群体特征类型化,而且还能减弱个人对教育和培训进行投资的激励,从而反过来又强化关于原有群体特征的成见。



5.实验网址:http://www.belab.com.cn/Shop/StatisticalDiscrimination

联系方式

  • 联系地址: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街道春融西路1168号
  • 联系电话:0871-65922555  联系邮编:6505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Copyright (c) 2007-2024  昆明医科大学  滇ICP备05001248号-2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