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8日,由中共云南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办,云南广播电视台承办的“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第六讲:《爱国的力量——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光荣历史》开讲。这一讲的内容由云南师范大学生师生回顾了西南联大在国难危机之时辗转周折来滇办学的光荣历史,讲述了西南联大教授们潜心教书育人、心系国难民忧的大师情怀,西南联大学子读书报国的生动事迹和西南联大师生传承红色基因的感人故事;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重要指示精神,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阐述了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并不陌生,而且对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一直怀有敬仰的心情。这一讲的内容让我们心灵再一次为之震撼,精神再一次受到西南联大先辈们爱国精神的洗礼,也倍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一、重温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光荣事迹
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声中,我们通过云南师范大学师生倾情讲述西南联大“教育救国、读书报国”历史。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一心为公,忍受饥贫,不让自己的子女领取助学资金。朱自清教授强忍着病痛的折磨,熬夜认真批改完学生的作业,次日又拖着疲倦虚弱的病体,面色蜡黄地站到了讲台为学生们倾心授课,直到累倒在课堂上。爱国学者闻一多不惧敌人冰冷的枪弹威迫,为捍卫民主、凝聚民志、迎接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勇敢地挺身而出。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不幸罹难。为了保护有关热核导弹实验数据的绝密文件,郭永怀院士和警卫员在飞机失事时紧紧地抱在一起,虽然身体已烧焦但文件完好无损。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在这份珍贵资料的帮助下,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1941年,安徽学生邓稼先目睹中国的制空权被日军夺走,昆明城空袭不断,于是暗下决心“要让科学来强大祖国”。1950年,留美归国的娃娃博士邓稼先,打破外国专家“中国人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的断言,带领几十个大学生仅用3年时间为中国造出了第一颗原子弹。两年多后,又成功设计出氢弹,为中国铸就了和平之盾。梅贻琦校长、朱自清教授、闻一多教授、郭永怀院士、朱光亚院士……一个个闪亮的、沉甸甸的名字。正是这一颗颗璀璨的民族之星无私无畏地奉献毕生的智慧、汗水乃至生命,使饱受欺凌、任人宰割的祖国母亲一步步站起来,挺起胸膛、扬眉吐气,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经过历史的洗礼及验证沉淀成的深厚的国家情感,是最崇高的思想品德。中华民族之所以历史悠久、繁荣富强,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能使社会成员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青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价值引导,使青年学生认同社会价值观,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看做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进而提升社会认同度,增强社会归属感。采取讲座、分享会等多种形式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操,让珍贵的历史素材重新焕发出巨大的感召力量,让爱国情怀渗透到青年学生的血液中,把爱国种子埋进每个青年学生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教育使青年学生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国民社会责任是密不可分的,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国家强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个人才能有发展的空间。个人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才能在个人利益同国家、社会利益冲突时,不顾甚至放弃自己的利益;只有明确社会职责,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才能肩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光荣使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可增强青年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青年人的社会责任心,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自觉地为集体尽义务、做贡献、争荣誉。落实爱国主义教育还能帮助青年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义的价值观。
二、感怀西南联大师生爱校、爱国精神的力量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强调:“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高校,历经数千里辗转跋涉来到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师生心怀家国破亡之痛,身受颠沛流离之苦,爱国情深,报国情切,在极度简陋和艰苦的环境中,精诚团结,弦歌不辍,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西南联大师生秉持刚毅坚卓的校训,不畏艰难险阻,结茅筑舍、教育英才、教育救国、读书报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时代赞歌,铸就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在昆八年西南联大前后有1100多名爱国学子舍身报国、投笔从戎,志愿应征入伍奔赴抗日前线,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到1938年秋,西南联大重新开始建立党组织。在西南联大党员人数最多的1940年,全校共有党员83人。当时云南全省仅有247名党员,西南联大就占了三分之一。据《北京大学校史》记载,当时西南联大党组织是云南党员人数最多、最集中力量最强的地下党组织联大地下党组织团结广大师生在开展抗日爱国民主运动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在昆明办学8年多这所“战时大学”培养出大量的杰出人才。他们为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据统计在西南联大学习过的地下党员共有206人,其中有11位是地下党员为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献出了宝贵生命。虽然身在战争年代,西南联大师生仍然坚持做学问、搞科研,在办学的短短八年间为国家培养了175位院士,8位“两弹一星”元勋,5位国家科技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树立了教育史上的熠熠丰碑。
穿过历史的空间,西南联大师生们留下谆谆教诲在耳畔久久回响。学风即学校的学习风气。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西南联大师生所处的中国是社会大转变大动荡的时期,他们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下,迎难而上,在“刚毅坚卓”的校训引领下在民族的灵魂中反照出自己的求学道路,肩负使命,努力创造,成为勇担重任的领导者。
说到西南联大优良的校风、学风。汪兆悌“西南联大的学风、做人的风气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你身在其中非常自然,深入人心地受影响。”莫德昌:“(尽管当时战火硝烟,警报不断)西南联大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图书馆和实验室终年都挤满了学生。图书馆内一种严肃的沉静融溢其中,虽有数百人同时忙碌地苦干着,但除了书页翻动和笔尖飞划的声音听不到一点喧哗的喧闹。同学们心系国家,读书报国。”
西南联大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张道一:“要读好书,要报国,要强国。报国,这是我们的志向。”潘际炎:“假如国家的工业不发展起来,就没办法。所以要想为国家做一点工作,就要奋发图强,就要刻苦奋斗地去学习,学有所成,才能报效国家。”马识途:“在西南联大学习为什么?为革命,为了给中国人民做一点好事情。我真正地找到了我的人生道路了。”
西南联大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汪仁霖:“当时我在香港,我是完全有自由可以选择的,但是我要把我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觉得我这一生才有意义。”潘际銮:“国家需要什么,什么难,我就干什么。只有救国才有出路。少想一点名利,少想一点生活要求,多想一点贡献,多做贡献。”朱光亚:“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可以被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热切地等待着我们。”邓稼先:“不要让别人把咱们落得太远。”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彼此交织,俄乌冲突背后的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加剧,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各高校应该传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教育救国”精神,整肃校风、教风、学风。而教师更应勇挑培根铸魂育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造就青年学生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坚韧的毅力,刻苦学习。学会掌握自己之命运、履行应尽之责任,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常怀“赤子之心”,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不畏艰难险阻,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勇做新时代的开拓者。
三、接续西南联大的“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精神
战争年代虽然离我们远去,但弱国必定挨打这是永远的铁律。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希望中国好吗?”这一时代之问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深有感触地说:“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校要把爱国主义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让爱国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才能确保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西南联大之所以人才辈出,与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时时提醒自己肩负“立德树人”的使命。思政课教师要站稳三尺讲台就必须练就坚实的专业素养,努力用拳拳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传扬好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讲好伟大建党精神故事。精神,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色,但是它能充塞于宇宙间,甚至能穿越时空永续流传,持续地给中华民族不断自信自强的磅礴力量。思政课教师要用伟大建党精神的伟力点燃每一个学生为祖国强盛、民族振兴努力拼搏、刻苦学习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弱小,乘以14亿必定是巨大的力量。接续西南联大的“教育救国,读书报国”的精神,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继承和发扬西南联大的“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精神时,作为高校需要深入做好下面三个方面:
首先,要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良好的校风、学风就是优良的教学、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清华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以尽管西南联大结茅立舍,条件异常艰苦,但教学理念是先进的。校长梅贻琦在延聘原先三校教授的基础上,还不断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形成了杰出的教学和科研队伍。西南联大几乎包揽了全国的栋梁精英,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陈寅恪、赵元任、钱穆、钱钟书、金岳霖、冯友兰、华罗庚、朱光潜、费孝通、潘光旦全是振聋发聩的名字。都是当时那个领域里最杰出的人物。国家那样困难,他们毅然回国。他们从国外带回先进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内容,虽然是在战时,还是让学生们接受到现代化的、先进的教育。大学是师生思想交流碰撞、共同成长的平台,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名师是助力学生成其为英才的沃土。
其次,要帮助学生确立读书报国的学习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对行动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西南联大的学生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依然都成长为国家栋梁,究其原因是国难当前,他们认清了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责任。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饱受异族欺凌的命运成其为他们勤奋学习的动机。他们自觉肩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主动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激发出了强大的读书报国动力。要帮助当代的青年学生学习西南联大学生的读书报国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造就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有时代担当的一代新人。
最后,要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西南联大的学生对祖国爱得无比深沉,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国家需要什么,什么难,就干什么。受父亲怀抱工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潘际銮院士选择了机械系。朱光亚大学毕业后,当时正值中国抗战胜利,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原子弹;他毅然进入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生学院,开始学习对他来说并不熟悉的核物理学。1952年春天,朱光亚以英文翻译的身份被派往朝鲜,参与板门店停战谈判,当时美方代表经常以核武器要挟,让朱光亚如芒刺背:年轻的共和国要想真正独立,不受人欺侮,必须拥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这样的场景使得朱光亚坚定了为中国制造核武器的决心,倾注毕生心血专注研制中国的核武器。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抗战必胜、中国必兴的报国热忱,深深地融入那一代师生的血脉里。他们用生命来践行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用文化抗战来赓续民族的文脉。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应该接续西南联大教书救国的精神,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项要求,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传承西南联大优良的学风以及“读书报国”“科学报国”“科学救国”精神,坚守刚毅坚卓、团结合作、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把大学当作捍卫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的第二战场,“用上前线的激情读书”的可贵品质,激发青年学生的刻苦学习动力和创新创业斗志,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昆明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