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篇”是指毛泽东同志先后于1939年、1944和1945年写下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三篇经典著作,分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三卷。这三篇著作曾经列单行本广泛发行,伴随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几代中国人成长,基本做到了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老一代的国人能随口吟诵几句,甚至能大段背诵。这三篇著作之所以成为经典,被广泛传颂,是因为其中蕴含的共产党人价值观,最得民心民意,最符合群众对共产党人的认知和认同,以其中的榜样为典型代表,在物质条件极其困苦的延安,却诞生了一群精神境界极高的共产党人,不由得让所有读过“老三篇”的人心生敬佩之情。这三篇著作,既让当时很多不了解共产党人的群众认知到了共产党是什么样的人,同时其倡导的价值观也获得了广大群众和党内同志们的认同,成为全党共同的价值追求,鼓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并进一步深刻地影响了全体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
一、跨越时空的三个党史故事
“老三篇”分别讲了国际友人“白求恩”、普通战士“张思德”、古代神话“愚公移山”三个故事,古今中外但都有共产党人楷模式的人物。他们既普通又不普通,说普通是因为在文章写就之前,白求恩、张思德等是革命战士中的普通一员,没有高级指战员那样的赫赫威名,说不普通是因为他们的事迹镌刻在了党史上,熔铸入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之中,代代流传。
诺尔曼?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的医生,二战前夕曾经奔赴西班牙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1937年中国的全国性抗战爆发后,他率一支医疗队奔赴中国,第二年到达延安后立即到晋察冀边区五台山工作,在一次为伤员做手术的时候不幸感染到自己的伤口,于1939年11月在河北去世,他的牺牲精神、工作热忱、国际主义精神都堪称模范。
张思德是一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中共中央警备团的战士,曾多次负伤,屡立战功,是毛泽东同志极其欣赏的好干部。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历经多次鬼子的围剿和扫荡,根据地的经济极为困难。在毛泽东同志的倡导下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依然有人看不起普通的生产工作,而张思德却任劳任怨,于1944年去陕西安塞完成烧炭任务,在工作中他不怕苦和累,关爱同志,在烧炭的窑洞突然坍塌的时候,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外,自己却被掩埋,牺牲时年仅29岁。
“愚公移山”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在抗战胜利前夕,蒋介石已经坚定其一党独裁的政治主张,计划消灭中国共产党,其反动计划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遂派遣了新的驻华大使赫尔利来“扶蒋反共”。因此,毛泽东同志在1945年党的七大闭幕会上号召大家“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如何胜利呢?共产党人应当像“愚公移山”一样,下定决心,坚定理想信念,搬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并指明,我们一定会感动“全中国的人民大众”这个“上帝”。
二、“老三篇”中蕴含的共产党人价值观
“老三篇”的核心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是提倡了三种精神,分别是:普通革命战士张思德在最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国际友人白求恩所树立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愚公”式的“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坚定理想信念、迎接一切挑战的革命精神。这三种精神,曾经激励和鼓舞无数的中国人民,取得彪炳史册的功绩,成为党和全体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过境迁,世事变幻,毛泽东同志的这三篇著作不仅没有在岁月流逝中褪色,在今日读来,依然振聋发聩,70多年前所倡导的精神与我们今日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完全契合,甚至还能读出新的感悟和体验,让每一个党员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
“宗旨”观。《为人民服务》一文开篇即写道:“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人民的利益,人民的立场明明白白,共产党人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一根贯穿始终的红线,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价值观。
“人民”观。“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同志们到各地去,要宣传大会的路线,并经过全党同志向人民做广泛的解释。”“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对派的。”党的群众路线“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已经直观呈现,明确了“为了谁、依靠谁”的基本问题。革命是为群众,胜利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觉悟的人民群众,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和真正动力,也是最强大的革命力量。
“事业”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讲的是我们干事业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要搞五湖四海而不能搞山头主义、宗派主义;“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这讲的是干事业不能消极,而是要有革命的乐观主义,遇到挫折和挑战要有勇气和信心面对。“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这讲的是干事业要有担当精神,不能拈轻怕重,不能冷漠麻木。“张思德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这讲的是干事业不分高低贵贱,不能挑肥拣瘦,只要是为人民利益工作,都是光荣的,都是我们的同志。
“生死”观。“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讲的是生死不仅仅是自然的生理现象,还因为死亡所守护的不同利益立场而导致意义截然不同,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同志们跟着我上”的敢于牺牲精神。“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讲的是革命需要牺牲,其在所难免,正确看待生死,在可能牺牲的结局面前,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死亡,这是判断一个党员真假的试金石,无数的先烈坦然面对死亡,甚至笑对死亡,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极其难能可贵。
三、“老三篇”永不老
“老三篇”的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朴实无华,却有着直达人心的力量,今日读来,依然能感受到毛泽东同志对广大党员同志和群众的殷殷期望,期望大家像这些人一样,具备这些精神品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今天并没有过时,今后也不会过时。“老三篇”树立的模范,时刻在激励和教诲着我们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党员,如何做一个革命者和建设者,如何团结同志,如何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如何看待生死……,“老三篇”树立的是一座丰碑,唱响的是一曲在历史长河中隽永流传的信仰之歌。重读、精读、用心读“老三篇”,重温这一段历史,对于我们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塑造,有着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的流行依然在进行,使得这个变局增加了更多的复杂因素和变量,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这是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党需要以更高的水准搞好党的建设工作以应对复杂局面。以学习党史为重心的四史学习,正当其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讲道:“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老三篇”就是历史的“营养剂”,其所树立的榜样,讲述的故事,传递出来的价值观,激励和塑造和共产党人,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的组织生活会上以普通党员身份讲道:“同志们现在从事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在这里工作,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榜样是谁呢?张思德、白求恩、焦裕禄、麦贤得,有历史的楷模,也有时代的楷模。这些人都是在普通的岗位上,但他们有一颗金子般发光的心,我希望同志们的参照系就是这些楷模。”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候讲:“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明理的内涵肯定是极其丰富的,但是无论何种内涵,我们必须用心在读史中去发掘,去感悟,学史的目的不在过程本身,而应当是在学习中去强化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牢记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这个意义看,“老三篇”是超越时空、隽永恒久的,其所书写的共产党人“宗旨”观、“人民”观、“事业”观、“生死观”等等永远是党和人民攻坚克难、凝心聚力的力量源泉,是党员们是自我净化、修身养性的不老篇章。
(执笔:昆明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陈金星,袁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