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解读党的创新理论的一把钥匙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对理论的学习、运用是中国共产党人成长壮大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刻不曾中断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他曾经先后主持中央领导集体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目的就在于“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直接谈到“辩证”一词的有2处,“矛盾”一词的有14处,“统筹”一词的有26处,“规律”一词的有7处,“系统”一词的有18处,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展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机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通篇贯穿着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等分析运用的典范。我们在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的同时,要研究其背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成逻辑,掌握这一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要知其言更要知其意”,要做到学深、悟透其背后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就必须要探究其背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一、要坚持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把事物视为系统来处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对事物先进行要素分析,再进行整体性、联系性的统筹和综合,强调整体与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相互依赖、联系、制约的关系,从中揭示其特征与规律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系统思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统筹”一词运用极为频繁,“统筹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统筹推进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统筹推进协商民主体系”“统筹立改废释纂”“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统筹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运用”“加强军地战略规划统筹”“统筹做好党外干部工作”等等。统筹各方,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全方位审视我国当前的发展而作出的关于工作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要求,既抓住了涉及国家发展的总体性、全局性问题,又体现出对局部、具体问题的重视,要将之统一起来、联系起来解决,为党的各方面事业和工作打开了视野、指明了路径。

以“联系与发展”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于联系中,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其本身内部各要素、环节、部分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制约等关系。这种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发展,必须用整体、全面、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同时,要统筹发展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部分是整体的部分,对整体起到影响作用,甚至在特定条件下会对整体起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制约作用。这个原理告诉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搞好局部,还要特别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工作中,我们要树立全局和整体的观念,从总体选择最优方案,同时重视协调发展各部分的作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反对将二者割裂或者偏重某一方的形而上学思想,坚决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世界观。在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理解时,无论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或是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未来五年开局起步期的主要目标任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等等,我们都要坚持系统思维,将之转化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坚持辩证思维

坚持辩证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掌握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是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能力要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辩证思维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充满了辩证思维。体现在:一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二是矛盾的两分法和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代化。三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最核心的要求做出了明确,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的理解和运用最直接的体现。

在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时,也同样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来看。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的明确了发展的动力,有的侧重于发展目的,有的明确了发展的要求,分别对应和解决不同矛盾,或者矛盾的不同侧面,指向性非常强,抓住了发展中矛盾的要害和重点。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时,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深刻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以及矛盾的对立转化规律。如创新发展要求必须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老方法、老模式与新体制、新产业要做好取与舍;协调发展要求处理好“城与乡”“东部与西部”“先富与后富”等矛盾的关系;绿色发展则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经济与环境”等矛盾关系;开放发展则要求处理好“内与外”“引进来和走出去”等矛盾;共享发展要求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等等,这些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当代中国现实的最新成果,必将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从哲学的高度才能深刻理解,才能真正彻底地说服人,真正用在实践中。

三、坚持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一种重视历史发展过程和事物演化演变过程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对事物历史过程的考察与对事物内部逻辑的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客观、全面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目的。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思维是以历史的起点为逻辑的起点,思想进程的发展其实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理解党的新理论、新思想必须以新的历史为逻辑起点,坚持历史思维。

当代世界的历史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国与世界的命运紧密交织,对新的历史阶段特征、任务、使命、目标的精准把握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课题。党在领导我国发展事业中广泛参与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转变,就“大变局”作出一系列视野宏大、高屋建瓴的安排和布局,是现实与历史有机统一的过程,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思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历史思维最直接的体现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中。世界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近代以来,伴随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资本以自身的逻辑构建的“世界历史”正在面临变革,何去何从将取决于各国人民的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人民的前途所在。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但是人类发展历史也早告诉我们,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等等,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历史特征,形成了突破性、创新性、颇具中国特色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时代表达,总体上表现出世界历史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相互推进的过程。

此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的论述,也同样充满历史思维。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开始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坚持精准扶贫,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我们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大战略,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教育普及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历史性跨越和转变;全面从严治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应对国内外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中,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2021年,党制定了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彰显了对中国及世界历史转变的真知灼见和对未来世界历史走向的深邃洞察。“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党始终将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执守人民现实幸福视为自身的历史使命,矢志不渝,不负人民。

总之,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个规模和视野宏大的全局性谋划,全局和部分处处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蕴,我们必须从哲学的视野中进行理解和把握,才能认识深刻,阐释准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才能不断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昆明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金星 李萍)

联系方式

  • 联系地址: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街道春融西路1168号
  • 联系电话:0871-65922555  联系邮编:6505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Copyright (c) 2007-2024  昆明医科大学  滇ICP备05001248号-2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