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这是党中央基于党的奋斗目标和新时代党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举措,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善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三个务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使命担当、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其中第一个“务必”就是要求全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改初心、不变初衷。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面对“两个大局”,如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找到一条走向共同富裕的最优道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给了我们答案,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回顾我国主要矛盾的转换,从生产方式上,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的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的制定,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制度安排,彰显了党对初心使命的坚持。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是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望和不懈追求,包含了公有、互助、合作、公平、共富等主张的社会主义价值选择,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追求目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应然状态。社会主义制度从构想到建立,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奋斗,其最初始、最直接、最现实的价值追求就是消灭一切剥削,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回顾党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进行过渡的时期,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当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和人民的生活较为贫困。为了解决现状,这一时期我国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在分配方式上强调“公平优先”的原则。尝试以公平促效率,提高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共产主义追求的共同理想所倡导和要求的。从“公平优先”到“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从“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迈进了新时代,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及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会议,在党的领导下,从基本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中,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真正地为中国人民谋福利、谋幸福,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蛋糕”做大做好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就是要完善分配制度体系,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上一个人也不能落下。“蛋糕”怎么分,这决定了发展成果怎么共享这一本质问题,就是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分“蛋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这一分配制度,处理了社会、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分配问题,根本上克服了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难题,还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激发潜力,提高生产力,同时从道德层面加强对践行社会责任优良传统的传承发扬。
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分配关系的调整和分配制度的重构都必须反映并服务于新时代的要求,服务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需要。在共同富裕视域下,“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在整个财富的分配体系中,建立健全第三次分配机制,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过程公平 促进效率”策略能够达到不低于“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效果,实现经济制度的飞跃。
(昆明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强 张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