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预防之艾滋病


2020年12月1日为第33个世界艾滋病主题日,今年宣传主题为:“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艾滋病是一种社会危害大、死亡率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一旦感染,需终生治疗,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和精神压力,给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巨大影响,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艾滋病你了解吗?艾滋病误区你知道吗?如何有效预防,应采取什么措施?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慢性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在体内不断复制,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降低,易发生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伤口渗出液和乳汁等体液中,主要传染源为隐性感染者。
 



掌握预防知识、拒绝危险行为,做好自身防护才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72小时内使用暴露后预防用药可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服药周期为28天。日常生活中不要借用或公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禁止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不要擅自输血或使用血制品;正确使用避孕套,上环/结扎等避孕方法都不能预防艾滋病;怀孕妇女感染艾滋病的积极采取医学措施,避免孩子受感染。


 


     

误区一: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

很多人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只有卖淫嫖娼和吸毒的人才得艾滋病,我不是什么乱的人,不会得艾滋病”。艾滋病早期主要在注射吸毒者、暗娼、嫖客和男男性行为者等高危人群中流行,但是随着艾滋病病毒的进一步传播,现艾滋病逐渐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


误区二:外表健康就没有艾滋病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约有8-10年的潜伏期,在这段时间可以没有任何艾滋病相关临床症状或表现(但这些感染者是引起艾滋病持续传播的重要传染源),通过外表是不能看出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只有通过血液、尿液等检测才能确定是否感染。


      误区三:蚊虫叮咬、日常接触会传播艾滋病
蚊虫叮咬不会传播,因为蚊虫吸食的血液中艾滋病病毒含量极低,且蚊虫不会向人体中注入血液。同时,共同用餐、拥抱、握手等日常接触均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误区四:得了艾滋病就只能等死
很多人认为艾滋病无法治疗,得了艾滋病就只能等死,对艾滋病十分恐惧。近年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发展迅速,疗效显著。目前我国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其中一项就是免费提供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只要早检测、早发现,并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是可以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可以像其他未感染者一样正常的生活,并活到正常的预期寿命。


      我国在《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中提出了“3个90%”的目标,即:一是经过诊断发现并知晓自身感染状况的感染者达90%;二是符合治疗条件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达到90%;三是治疗成功率达到90%。通过实现“3个90%”的目标,可以有效控制传染源,减少新感染。


     个人是健康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真爱不要艾”让我们共同携手远离艾滋病。掌握防艾知识,防控艾滋病是你我共同责任。


 


 



联系方式

  • 联系地址: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街道春融西路1168号
  • 联系电话:0871-65922555  联系邮编:6505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Copyright (c) 2007-2024  昆明医科大学  滇ICP备05001248号-2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