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权教授(主任委员)
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基础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和生物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肿瘤研究中心副主任、基础医学院肿瘤、细胞和衰老学科群主任、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主任、分子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PI、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PI、北京大学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与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PI。目前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基质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组织胚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及北京解剖学会副理事长;担任《解剖学报》和《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副主编,Cellular Signalling,Frontier in Oncology,《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中国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先后担任科技部973项目和重点基础研究专项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重点和面上项目的负责人、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北京大学重点基础研究专项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肿瘤侵袭、转移和耐药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机制;组蛋白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及非组蛋白的翻译后修饰调节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细胞微环境调控肿瘤进展的分子机制;肿瘤干细胞的重编程机制和抗肿瘤药物的筛选等。在Cell, Cell Stem Cell, Natural Cell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Cell, 等杂志发表了130余篇peer-reviewed SCI论文。
张国君教授(委员)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云南省肿瘤医院院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执行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南粤百杰”、福建省“双百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2024年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第十届副主任委员国际交流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福建省乳腺癌精准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Molecular Imaging and Biology国际副主编、美国和中国“核医学和分子影像杂志”常务编委。从事乳腺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分子影像技术与外科手术导航和抗肿瘤药物研发,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在Nat Med, Nat Proto, Can Res, Clin Can Res, STTT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及著作160余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400,被引用次数逾5000次。主持国家973项目分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重大项目等10余项科研基金,获资助基金总额3000万元以上。
陈策实研究员(委员)
昆明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云南省乳腺癌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筹)主任
1994年获得南开大学生科院理学学士;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和药物研究所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5年在美国Virginia大学和Emory大学接受博士后训练,2006年至2011年在美国纽约州Albany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和癌症研究中心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1年9月至今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肿瘤生物学PI,2022年9月起任昆明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院长,2023年5月起兼任昆明医科大学附属云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2010年获得云南省“引进高端科技人才”,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3年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8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云南省云岭学者,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乳腺癌、泛素化、干细胞、抗癌药物等方面研究,已经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150余篇SCI论文,包括通讯作者的Advanced Science (2), J Clinical Investigation,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3),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3), Cancer Research(2)等论文。被引用9700多次,H指数57,2021-2023年获得Elesvier基础医学高被引学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执行主编,Cancer Science副主编,Cancer Letters, J Genetics and Genomics, Cancer Biological Medicine, Gene&Diseases和JBC编委。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
聂建云主任医师(委员)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医学学科带头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从事乳腺癌临床诊治、教学及基础研究工作26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等奖,在Cancer Res和PNAS等杂志发表医学论文50余篇。
刘文教授(委员)
厦门大学药学院院长,基金委“杰青” 、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福建省“百人计划”、“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专注于癌症的表观遗传调控分子机制以及应用研究,在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获得多项国内外专利;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包括Nature,Cell,Cancer Cell,Molecula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在抗癌小分子K-80003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该小分子获得了美国FDA关于其在晚期结直肠癌中开展临床实验的批件。主持多项课题,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课题负责人。取得多项荣誉,获得中国药学会-赛诺菲青年生物药物奖和福建省运盛青年科技奖。
胡国宏研究员(委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期致力于肿瘤转移机制研究,聚焦肿瘤微环境对癌细胞转移定殖的调控及靶向干预策略。近年来主要工作包括阐明乳腺癌转移器官选择性的机理,解析播散癌细胞在骨/肺中与微环境成分互作导致转移定殖的机制及转移靶向干预策略,鉴定乳腺癌休眠性肿瘤干细胞及其调控机制等,在Cancer Cell、Nat Cell Biol、Nat Cancer、Cell Res、J Clin Invest等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柳素玲教授(委员)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和肿瘤医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者,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美国苏珊-库门癌症基金会博士后奖、美国癌症协会默克学者奖、美国癌症协会苏珊-库门学者奖、USCACA‐NFCR 学术奖、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称号、复旦大学卓识人才计划、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优秀学术带头人称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上海市领军人才称号。近五年,作为通讯作者在NCB、Nat Commu、Sci Adv、Can Res等国际杂志上共发表SCI论文25篇(其中19篇影响因子超过10分)。共发表SCI论文98篇,论文总他引超过18800次。共获得国际专利五项、中国专利四项。作为独立研究PI,获得国家自然“优青”、重点和面上等项目资助,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973子课题项目资助,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先导项目资助。
张宁教授(委员)
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事部百千万人才、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美国李氏基金会杰出成就奖获得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转化研究中心(共同)主任,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健康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转化医学分委会主任委员;《Cancer Biology & Medicine》常务副主编,《Medical Review》副主编。
长期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围绕肝癌这一关键临床难题,从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药物筛选、纳米技术等多个侧面入手展开前沿和转化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张宁教授在Nature, Science, Cancer Cell,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CS Nano,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 100 余篇,成果写入国际专家共识 (Nature Review G&H 2020),荣获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2019中国年度论文,分别荣获2021年和2022年全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同时,张宁教授的研究工作获得国家基金委、科技部等多项基金的支持。
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1)基于类器官库的肿瘤精准药敏分子分型与临床转化研究;(2)肿瘤免疫微环境指导精准诊疗探索与研究。课题组聚焦肝癌的精准诊疗这一医学难题,综合应用多组学技术、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免疫学和纳米技术,探索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分子特征,揭示基于临床治疗的分子分型,发现和验证创新药物靶点和标志物,开展药物和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以期助力在十年内,使得我国绝大多数肝癌患者获得精准诊疗的救治。
焦保卫研究员(委员)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二级研究员,围绕乳腺发育和乳腺癌的基础问题,以唯一通讯作者或末位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在Cell、Advanced Science、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2024a,2024b)、Cancer Research等期刊上。焦保卫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组部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首席科学家)、NSFC-云南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2018,2024)和中国科学院的先导专项(2013,2021课题负责人)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