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良师”李秉权

    一个人去世十年后,或化作一缕青烟,或变成一捧泥土,逐渐被人们淡忘。但昆明医科大学李秉权教授在去世后却将遗体捐献给了他的母校。如今,作为“无语良师”(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的李秉权已经在这个新的岗位上工作了十载春秋。

李秉权教授是昆明医科大学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去年以来,昆明医科大学党委在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中,将反映李秉权先进事迹的传记《仁医良师——李秉权》一书作为学习材料,号召全校师生要向李秉权教授学习,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对党忠诚、热爱祖国、爱岗敬业的好党员,为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磨砺成长的大家
    1922年2月28日,李秉权出生于腾冲县城腾越镇一个平民的家庭。他小学丧父,中学丧母,因看着双亲因缺医少药而被病痛折磨去世,萌发了学医为民的愿望。高中毕业后,在朴素的科学救国思想的激励下,他和同伴们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历时2个月,来到昆明求学。1941年考入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六年制本科学习,1942年家乡沦陷,国家受辱,亲友间失去联系,此后仅靠“贷学金”、“奖学金”维持生计,由此更坚定了他科学救国,学医救民的思想。他珍惜时光,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法国人在昆明办的医院——甘美医院聘用。
    1950年昆明解放,李秉权及夫人胡素秋等往届优秀毕业生被老院长杜棻召回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现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数十年磨砺,李秉权与新中国一起成长,从一个孤儿学子成长为我省知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和奠基人,云南省首批遴选出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军功,全国全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1年被推荐为中科院生物科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候选人。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卫生部科研成果乙等奖以及云南省教委、科委及省卫生厅二、三等奖多项奖励。
    创新担当的医者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诊疗技术,解除病人的痛苦,赶超世界水平。”为此,李秉权努力学习,不断磨砺自己,要求自己每年要有1-2项创新。
    有钱就买书,有时间就读书,常常学习到深夜一两点,常到图书馆查资料并作摘要;积极参加国家脑系外科进修班、医院举办的麻醉班、中医班等各种学习班,年近花甲还到法国进修学习;休息时间留在医院,争取学习参与手术的机会……孜孜不倦的努力有了回报。医技精湛的他被患者誉为“除胸外科外,外科手术他能从头开到脚”,而且内外妇儿中医都会,麻醉、护理兼施的医生。
    1966年5月5日,李秉权为1例患癫痫11年并左侧偏瘫的16岁男青年实施“人体大脑半球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参加工作;1979年,李秉权创新运用“颅骨大骨瓣切除并脑室外引流联合减压法”抢救颅脑火器伤员,抢救52例颅脑火器伤,除一例因转运来时已处于深昏迷重度脑水肿,高热死亡外,其余伤员全部成活,死亡率大大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大小战场上各国的治疗水平。为此他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军功,全国全省劳动模范……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让我省的神经外科始终处于全国先进行列,也使李秉权成长为我省我国神经外科的领军人物。
    勇于奉献的模范
    “救治病人是医生的天职。”李秉权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以白求恩大夫为榜样,思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技术上“精益求精”,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倾其所能对待每一个病人。
    休息日经常加班,上夜班时不睡觉,怕病人病情变化快来不及抢救;妻子三次腹部手术都没有陪伴;忘记给家中生病的孩子送饭;没有时间做饭,常年在食堂打饭吃;为了心爱的医疗事业,暴露在X光下为病人作气脑造影、脑室造影、脑血管造影,一周要承受数十张片子的射线量,承受着白血球、血小板严重减少,肝功能受损等健康损害……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李秉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勇于奉献的情怀。
    工作“无限”的良师
  在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标本室门口的屏风前,有一个玻璃罩,里面伫立着一具人体骨架。他眼窝深邃,似乎在眺望遥远的过去。颌骨微微张开,好像在诉说着什么……这具人体骨架,就是李秉权教授捐献的。
    这位为医学事业奉献一辈子的教授在临终前的遗愿如是说:“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作点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
    李秉权是云南省医学界首位遗体捐献者。2005年3月29日去世后,家人尊重他为医学事业“生而尽责,死而尽心”的愿望,将他的遗体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如今,昆明医科大学校史馆里有他制作的标本、图谱等;档案室里有他的论著、论文、译文、笔记、讲义等;形态学陈列室里有他的病灶做成的若干标本;他的骨架标本耸立在生命科学馆里的玄关处绿色台座上。“无语良师”让他跨越了生与死的界限,为医学事业继续奉献着。
   “他不仅教会了我们解剖的知识、身体的奇妙,更多的是给予我一份精神,同时也让我知道了何谓灵魂。他让我明白死亡不过是另一种开始。”昆明医科大学公卫学院2012级营养专业学生罗有彩感慨地说。

联系方式

  • 联系地址: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街道春融西路1168号
  • 联系电话:0871-65922555  联系邮编:6505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Copyright (c) 2007-2024  昆明医科大学  滇ICP备05001248号-2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299号
LnClassNameTop可能是你标签的参数个数不对或者个数不对,请仔细检查未将对象引用设置到对象的实例。LnClassNameTop可能是你标签的参数个数不对或者个数不对,请仔细检查未将对象引用设置到对象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