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Betty Chan教授赴康复学院开展OT专业讲座

2017年6月28日至29日,昆明医科大学康复学院有幸邀请到加拿大Betty  Chan教授到学院开展三次关于OT儿童康复的专业讲座。


第一次讲座:OT在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中的角色


首先,陈茉弦老师介绍了对Betty Chan教授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主要在加拿大从事儿童康复的作业治疗。

    其次,Betty Chan介绍了她自己在加拿大的工作环境,还介绍了一套儿童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展示了在康复过程中使用的一些辅助器具,利用这些器具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生活,也在康复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更好的帮助患者锻炼肌力、运动、游戏参与以及生活的辅助。

         在课间Betty Chan和贝维斯老师跟我们互动、交流、讨论一些问题,并且给出一些很实用的想法,希望我们可以将我们的生活与患者的生活结合起来找到可用的方法去改善患者的生活,让患者也可以享受生活的美好。

    最后,Betty Chan介绍了正确姿势的重要性,包括姿势定位、运动技能发展、维持肌力、促进健康、构音练习、促进注意力的集中。也介绍了维持良好姿势的一般原则,尽可能保持姿势对称、对准、舒适、平稳,且要经常转换姿势。

在场的学生们学到了:如果一个人他可以自己完成的,尽量不要去帮助他,除非他处于一个危险的环境,为了让他可以学会更多的技巧并运用于生活。让他在社会和家庭中也有自我的价值体现,有尊严,有自信,微笑阳光的面对生活,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学会弥补。而且在患者康复的过程中,患者、治疗师、家庭、社会是一个整体,需要团队协作,我们充分考虑到各自的需求,共同努力,给“他”一片蓝天,收获一方耕耘。                                            


第二次讲座:如何与患者更好地交流



    首先,Betty Chan老师邀请了一位在场的学生扮演一位脑瘫患者,她自己扮演了两位心态不同的作业治疗师,一位不顾病人想法,一位热心倾听病人的想法,两个不同的作业治疗师角色,两种不同的病人内心感受。Betty Chan说交流是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和权利,进行适当的社交,可以交换信息,可以准确地请求帮助和给予帮助。

    然后,Betty Chan老师介绍了辅助沟通系统(AAC),辅助沟通系统包括交流的所有形式(除了口语),比如表达思想需求、欲望和想法,当我们做面部表情或手势、使用符合或图片或书写时,我们都会用到辅助沟通系统。她接着又介绍了使用AAC的目的包括训练病人的自理能力、培养病人独立性、帮助病人沟通和表达想法、帮助病人成为社会上有作为、有积极性的成员,介绍了部分人对AAC的误解和AAC的使用范围,她也强调了团队协作对成功使用AAC来说是必不可少
的。

   最后,Betty Chan介绍了电脑辅助技术包括多种形式,比如评估辅助技术及可选的辅助方式、辅助转换器的评估及发展等等。

   本次讲座让学生们明白了交流对于作业治疗师的重要性,以及了解了一些实用的交流技巧和先进的交流辅助技术和工具。


 


第三次讲座:如何让一个有障碍的孩子进入学校学习



     首先,Betty Chan介绍了她在加拿大的工作环境(一个康复中心的学校),还介绍了一个儿童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展示了在康复过程中使用的一些辅助器具,利用这些器具可以帮助他更好地适应生活  ,也在康复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更好的帮助患者锻炼肌力、运动、游戏参与以及生活的辅助。她还提到交流不是一个人的专业,是一个团队的专业,作为言语治疗师,要帮病患设计一个系统,然后其他人可以帮助病患完成基本的交流。 

    然后,Betty chan介绍了一个七岁的大脑性麻痹的来自坦桑尼亚的病患儿童的病例和康复治疗的相关方案。这个病患儿童是早产儿,出生七天内出现进行性黄疸。现在肌张力障碍,但是听力和视力正常。针对他的情况,给他做深层电刺激和相关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计划还有言语和语言病理学计划。他的入学意愿是,沟通,行动能力,活动能力,个人护理,社交技巧。


    最后Betty chan放了一些SLP对言语障碍的儿童的言语治疗与训练的视频,并讲了关于残疾儿童的自我决定课程1、自我决定 2、目标 3、互动 4、自我建立 5、社区资源 。

    在课间Betty Chan和贝维斯老师跟学生们互动、交流、讨论一些问题,并且给出一些很实用的想法。最后同学们做了三个成果分享,一,教康结合,二辅具的重要性,三康复师是病患与其他教育机构的桥梁。

 


 编辑:段晓琴、莫晓艳、戴振宇、海曼、李衢瑢、黄梦雨。

审核:白飞、戴振宇


 


 


联系方式

  • 联系地址: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街道春融西路1168号
  • 联系电话:0871-65922555  联系邮编:6505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Copyright (c) 2007-2024  昆明医科大学  滇ICP备05001248号-2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