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在《求是》(2025年第14期)发表署名文章:《持续实施好这项播种新希望的工程》,文章中写道:“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营坡村的‘希望港湾’,希望工程志愿者面向村里的留守儿童,开展亲情陪伴、学业辅导、心理疏导、自护教育等公益服务,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安全温馨的生活、学习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持续实施好这项播种新希望的工程》署名文章中提到的保山市龙陵县营坡村隶属于象达镇,象达镇作为昆明医科大学结对帮扶挂钩乡镇,学校于2023年7月选派2名教师驻村于营坡村,其中一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营坡村工作队在组织开展“希望港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作队员积极协调昆明医科大学各单位捐赠3000余册书籍至营坡村“乡愁书屋”,和当地团委共同组织返乡大学生开展教育帮扶、托管班“小小讲解员”培训等“一老一小”帮扶工作,在服务当地青少年成长中开新局、解难题、播希望,赢得了当地百姓盛赞。
教育帮扶、青春助力,点亮希望之光。“青春同行 童心港湾”营坡村爱心托管班由团县委、象达镇营坡社区村委会提供组织保障,营坡社区驻村工作队具体实施。自2023年7月开始,依托乡愁书屋,先后开展4期托管班,共组织40名来自象达镇的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旨在寒暑假期间关注留守和困难儿童,帮助解决家长教育困难问题,将振兴乡村教育落到实处。活动吸引200名来自象达镇的学生参加,搭建起“大手牵小手”的桥梁。 托管班的成功举办,让孩子们汲取了知识的光,大学生志愿者们则收获了奉献的勋章——其中3名志愿者被保山团市委、社工部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1名获龙陵团县委嘉奖。
青春同行、“青”心相伴,传承红色基因。营坡村下属的朱家庄,是著名革命先烈朱家璧故居,是美丽红色村庄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工作队依托红色资源,于2025年1月组建成立“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并开展讲解员培训指导,培养小学生们讲授象达革命先辈们的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目前,“小小讲解员”队伍已达136人。至今,这支红色讲解小分队已为900多人次的参观者讲述象达红色故事,让深埋的红色矿脉在童声讲述中焕发新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注和支持希望工程,让广大青少年都能充分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老一小”关乎千家万户,恰是乡村振兴最需倾注温情的两端,昆明医科大学驻村工作队致力于乡村教育帮扶、困难帮扶工作,把“一老一小”工作作为重点抓,分别在象达村、营坡村、赧洒村、帕掌河村等5个挂钩村开展爱心托管班并取得良好效果。下一步,学校驻村工作队将继续深刻把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出的时代课题,更加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支持参与希望工程事业。